引領國內鋼梁鋼結構制造風向的“四線一系統”通過評審、展示鐵路道岔生產管理前沿技術的“ERP管理系統”上線運行、代表國內高錳鋼轍叉研制最高水平的Ⅱ代高錳鋼轍叉生產線順利投產….. 近年來,作為國內最大鋼橋梁、鐵路道岔、高錳鋼轍叉生產制造商的中鐵寶橋,認真踐行習近平總書記“三個轉變”重要指示,緊緊依托參建的京滬高鐵、京張高鐵、港珠澳大橋、深中通道等“超級工程”,全面加速企業智能化建設和改造步伐,不僅使這個54歲的“老國企”獲得了“逆生長”,而且創造了自改革開放以來42年持續盈利的經營佳績。 成立于1966年的中鐵寶橋,是國內專業制造鋼橋梁、鋼結構、鐵路道岔、城市軌道交通設備、大型起重機械的大型國有企業。建企以來,公司始終堅持走“誠信立企、創新興企、品質強企”之路,累計為我國和世界30多個國家建造鋼橋梁1000多座、生產鐵路道岔30多萬組、高錳鋼轍叉60多萬根,產品先后獲得國際、國內大獎60多項。進入21世紀,隨著中國高鐵、大跨度橋梁、城軌交通建設的相繼崛起,在給公司帶來良好機遇的同時,也給生產經營提出了更高要求。 “作為一個老國企,如果不能在技術、裝備、工藝上及時轉型升級,不僅將喪失發展機遇,而且會被市場無情淘汰。我們要借助國家重大工程這一平臺,及時搶占‘智能制造’的市場風口,努力成為新時代‘中國制造’的先頭部隊……”中鐵寶橋黨委書記、董事長洪軍說。 鋼梁鋼結構是中鐵寶橋的第一主業,也是破解“智能制造”的首道“關隘”,而參與國家“超級工程”建設正好為此提供了廣闊平臺。在港珠澳大橋建設中,公司積極貫徹“大型化、工廠化、標準化、裝配化”的建設理念,對整個生產線進行了技術改造,引入了自動化生產線,裝備了焊接機器人,建成了鋼塔數字加工中心,生產制造的鋼橋梁和鋼塔合格率達到100%,國內橋梁專家稱贊“中鐵寶橋開創了我國橋梁建設的新紀元!”此后,公司又圍繞另一“超級工程”——深中通道鋼梁生產制造,投建了“四線一系統”智能制造生產示范線,包括板材智能下料切割生產線、板單元智能組焊生產線、節段智能總拼生產線、鋼箱梁智能涂裝生產線,以及智能制造信息化系統,不僅可以滿足深中通道的生產需要,而且完全兼容其它橋梁鋼箱梁的生產制造,將使我國橋梁鋼箱梁生產從此告別人工下料、焊接、拼裝、涂裝等傳統作業模式。 鐵路道岔是中鐵寶橋的又一拳頭產品,“中國高鐵”建設更是成為推進“智能制造”的“試驗田”和“加速器”。圍繞國家重點工程京滬高鐵、京張高鐵等高速鐵路建設,公司投建了企業ERP系統(企業資源計劃系統),以及國內首條高速道岔墊板自動化生產線、行業內最大的5000噸壓力機等,實現了鐵路道岔生產的信息化管控,道岔產品質量穩步提高,職工勞動強度大幅降低,生產效率提升三倍以上,全面滿足了我國高鐵建設的需要。 與此同時,公司又結合重載鐵路建設的需要,瞄準提升道岔核心零部件高錳鋼轍叉的質量和性能這個重大課題,投資5.3億元建成了國內規模最大、最環保、產品門類最齊全、鑄造技術最先進、加工設備最先進、檢測技術最先進、智能化管理最先進的高錳鋼轍叉生產線。 在這個平臺上,通過鑄造、冶煉、澆注、熱處理、機加工、檢測技術的全面升級,中鐵寶橋成功開發出了Ⅱ代高錳鋼轍叉,具有超長使用壽命、超細晶粒組織、超精煉技術、超強韌性、超精質量測控、超先進生產一體化設計等技術優勢,列車通過總噸位可達2至2.5億噸,相比原高錳鋼轍叉提高250%以上。 “通過‘智能制造’的推進,公司從中嘗到了不少甜頭,鋼梁鋼結構、鐵路道岔、城軌交通產品質量、生產效率同步提升,市場訂單實現了逐年穩步遞增。今后一個時期,我們將持續加快新技術應用,全面推進智能工廠建設,讓生產制造更聰明一些,讓生產流程更快捷一些,讓企業職工更幸福一些,讓市場用戶更滿意一些!”中鐵寶橋總經理李宗民表示。 |